2015年3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2015年春季研究生大会在理科1号楼1131会议室召开。中心全体全职教师、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分享中心师生近期取得科研成果的心得。
中心副主任王韬老师表示,研究生大会是为全体师生搭建一个科研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心得的平台。同时,代表中心对近期各课题组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大家以取得成果的同学们为榜样,向他们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学习。最后,希望同学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多为社会做贡献。
孙广宇老师鼓励大家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坚定信念,多与跨领域的人沟通,好的思路是通过相互间多次迭代碰撞出的。
梁云老师强调,科研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先从具体问题入手,解决了一系列的小问题,大问题就能随之迎刃而解。
罗国杰老师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相聚的机会,互相吸取好的经验,并与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一些研究方法,比如法拉第方法、哥伦布方法、阿玛尼方法、喜马拉雅方法等。同时,还以“A paper a day keeps advisor away”幽默地鼓励同学们每天坚持读一篇论文,做好科研积累。
张超,2012级博士生,发表ISCA’15,系北京大学在该会议上首篇一作论文,列为中心A+类论文,导师:孙广宇
张超同学与在场的师生分享了优秀文章出炉的历程,告诉大家好的文章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反应出来。同时,讲述了运用逻辑树的思维可以帮助解决一系列的科研问题。在收获成果的之余,张超同学还表达了对导师由衷的谢意。
谢小龙,2013级博士生,发表HPCA’15,系本年度该会议唯一一篇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列为中心A类论文,导师:梁云
谢小龙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一篇体系结构论文从无到有的过程和经验:好文章的选题一定先要有一个具体问题,然后对该问题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通过不断学习该领域的相关文献,努力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专家”。同时,好文章的出炉要经过尝试、技术储备、组织优化、充足科研时间的保证等方面。
陈佳华,2013级硕士,以及吴浩洋、龚建、李晓光同学等组成员完成GRT1.0发布,导师:王韬
陈佳华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工程开发的相关经验和成果被认可的过程。她告诉大家要高效、充分地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同时,团队的协作也是尤为重要的,集思广益,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徐畅,2012级博士,发表ISPD2015,列为中心A类论文,导师:罗国杰
徐畅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基准测试样例的发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中的心态调整等方面,并提醒大家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眼高手低。
高睿鹏,2010级博士,发表期刊论文IEEE TMC 2015,列为中心A类论文,导师:罗国杰
高睿鹏同学对于如何准备期刊文章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经验,主要介绍三个方面:多领域技术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目前一些技术难题、数学知识储备以及为期刊文章做好前期充分的会议文章铺垫。
本次会议为中心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分享及学习的机会,老师和几位高年级学长的发言,道出了取得成绩的真谛:科研道路上没有捷径,天道酬勤、厚积薄发。坚持一定会有收获,团队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希望同学们在中心老师的带领下,再接再厉,再创佳绩。